多年來,各地建筑企業在創新發展、創新技術、創新管理方面彰顯了企業創新工作的突破和成效。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我們需要認真編制好建筑企業“十二五”發展戰略規劃,為未來五年的全面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基于這樣的思考,本文對建筑企業“十二五”期間的創新工作進行探討。
1 創新目標
建筑企業創新目標要立足于企業長遠謀略與持續發展的原則,著力做實、做強、做大企業,通過企業創新做實、做強企業,在此基礎上做大企業,穩步發展。
2 創新舉措
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與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主動貼近市場,深化創新理念,拓寬創新視野,堅持創新實踐,追求創新實效。
2.1 創新發展
企業創新發展要用哲學的觀點,歷史地、辯證地全面看待和定位好企業持續發展戰略,始終正確把握好企業發展方向,立志高遠,踐行務實。
第一,正確處理好“關注結果,忽視過程”的發展問題。良性的發展結果需要過程的操控與把握才能予以確保,自始不渝,不可忽視。
第二,正確處理好“關注規模,忽視管理”的發展問題,任何規模必須在管理和控制的受控狀態下才能呈良性循環,既可杜絕企業發展中的盲目性,又可規避企業發展中有可能產生的失控惡果。
第三,正確處理好“關注做大,忽視做強”的發展問題。做大是企業外延規模擴大,做強是企業內涵素質提高。內涵素質決定著外延規模的邊界和效果,只有在做強的基礎上才能穩妥地做大。為避免大而弱的境況產生,需協同匹配,以強生大,以大促強,良性互動。
企業經濟轉型發展上要勇于突破,改變以建筑安裝為主的單一房建模式,敢于涉足國家重點投資的機場、鐵路、公路、輕軌、電力、通信、水利、港口等基礎設施工程和大型體育場館、大型會展中心、大型公共設施、大跨度工業廠房、大規模深基礎及高支模等高難度重點工程,設備安裝、管道工程、鋼結構、建筑幕墻、建筑裝潢等高附加值工程,節能、環保、低碳、職能化等新興產業,跳出建筑做建筑,跳出建筑做建設,將主業產業鏈拉長拓寬。
積極實施資本運作,加大投融資力度,在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新興產業合作等領域探索資本經營型發展途徑,通過獨資、合資、參股、強強聯合等投融資形式投入運營;挖掘企業潛能在工程設計、工程咨詢、工程代理、工程監理、檢驗檢測、建材、設備、租賃、商品混凝土、預制構件和相關制造業等多領域拓展各項業務,力求在多元發展上形成規模效益。
經營開拓務必擴大市場覆蓋面,建筑主業足跡遍布本市、本省、面向全國,走向海外,海外工程承包形式要從勞務型、雙包型逐步向總承包模式轉型,力爭國產建材、國產設備使用價值最大化,帶動相關產業走出國門,做大做強。創新發展中,力求由發展規模的擴張轉向發展之路的提高,探索EPC(設計-采購-施工)、DB(設計-施工)、BT(建設-轉讓)、BOT(建設-經營-轉讓)的經營模式和總承包方式,變墊資為投資,變產品為商品,創造條件由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方向轉換,做實、做強、做大建筑主業,增加企業綜合效益,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2.2 創新技術
沿著創新發展的企業發展方向,全力打造企業品牌,以市場為導向,實施自主創新,上水平、擴規模,從內容合作創新到外部聯合創新,積極探索企業外部創新。
建立健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公司總部、子公司、分公司及附屬廠、處、站等各級管理層、操作層都要參與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建立組織保障機制;要將企業自主創新制度化,高度重視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保護和運用,推動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科研機構、技術部門等研發和推廣運用科技成果,全方位、多層次組織培訓開發,對技術和知識不斷更新等投資需求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在留住企業創新人才的同時,適時引進高層次人才加盟,提升創新實力,建立人才保障機制;要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適當提高技術人才的薪資報酬,制定技術創新的績效考核辦法,明確責、權、利,建立激勵保障機制。
企業原始創新要在重大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突破,要有自己獨到的做法和先進的技術,不斷地開發出企業專有技術,獲得更多的工法、更多的發明權和專利權,編制出更多的行業標準:企業集成創新要把各方面的創牌創新、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增強企業發展實力;引進吸收再創新要把世界各國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引進來,結合企業發展中的實際情況吸收、消化、實現再創造,有效推進建筑的新型工業化。
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等形式中尋求自主創新的突破點,將自主創新與節能減排工作結合起來,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節能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發明創造,在時間與資源方面給予必要支持和幫助,不斷提高自主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外部資源進行技術創新,滿足企業發展需要,提高創新績效,實現創新目標。
第一,采用產業聯盟模式(自主創新聯盟、戰略聯盟),通過企業之間乃至競爭對手的合作,使企業資源有效互補。合作開發實現聯合創新,提升創新空間,挖掘各自創新潛能,降低技術創新風險,打造整體品牌,形成合力,參與市場競爭。
第二,采用“聯系與開發”外部創新模式,允許企業外部的創新主體參與創新過程,采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實施技術創新。提出問題按照“顧客需求(將客戶、業主需求作為創新內容)—技術問題(將客戶、業主需求歸納后清晰地表達為技術問題)—技術概要(創新人員以專業的技術語言將技術問題精確地表達為技術概要,供技術檢索之用)”;解決問題按照“搜索(創新人員將技術概要分檢成技術細節后依托網絡平臺搜索相關技術并進行描述)—測試(對相關技術描述進行技術性測試和市場測試并作出綜合評估)—開發(將通過評審的技術進入開發階段,采取形式多樣的合作模式和方法開發創新共贏)”。
第三,實施合作創新戰略,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發,各自優勢互補,形成積水創新合力,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和發展動力,共同創造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效益。
2.3 創新管理
創新管理是創新發展和創新技術價值實現的過程與保障,管理的創新要與發展的創新相配套,要與技術的創新相適應。面對企業創新發展和創新技術的突破與銳變,管理上要不斷深化與創新,持續打造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為適應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企業縱向組織結構實施扁平化管理,要將管理的重點放在項目上,減少管理層次和裁剪冗員,提高管理實效;企業橫向組織結構逐步實施綜合化管理,改變部門工作重復設置的格局,簡化專業分工,突出團隊合作和綜合管理部門的協調能力與作用;企業管理體制探索分權化管理模式,做到集權有道、分權有序、授權有章、用權有度、調動起各級、各方面的智能和各司其職的敬業激情;企業運行機制探索市場化管理模式,把市場機制引入企業內部,將分工協作變為買賣關系、有償服務和契約關系,企業內各經濟體均在內部市場競價交易、自選調節、自行運轉、相互制約,員工行為由被動執行轉向創新與創造。
創新解決企業的價值創造,控制解決企業的效率提升和風險規避,如何將二者有機統一,需要對企業實施全過程運行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要對公司治理和內部管控,決策執行,營銷業務管控,投融資及產權業務管控,生產活動管控,收、支及利潤分配業務管控,相關資產管控,相關債務管控,信息與財務報告管控,人力資源與績效考核管控,印簽、檔案、合同、法律事務管控,企業形象與應急事項管控,監察與審計監督管控等各方面企業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上進行再造,嚴格管理和控制,努力促使企業過程管控的創新與控制力的動態效率高度統一,企業既能取得市場競爭的最大化優勢,又能獲得成本最小化、風險最小化的良性結果。
積極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技術的普及運用,要將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蓋到投融資、經營、計劃、進度、質量、技術、安全、資產、設備、物資、成本、項目、現場、資料、辦公自動化、檔案、人事、勞資、績效、招聘、培訓、應用報表等各項專業管理和基礎管理的工作中,確保系統與模塊上線運行正常;加速推進會計工作、財務管理、資產經營、審計監督進入管理信息化系統上線運行,有效管理與控制。
第一,深化管理理念創新,從單純追求政績觀念轉變為承擔盈虧責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從單一生產意識轉變為追求經濟效益的市場意識,從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對社會發展、環境的責任和對用戶的責任的經營目標多元化理念的創新。
第二,深化管理創新,實施精細化管理,增產節約、增收節支,提高重服務、保質量、負責任的社會意識和從業水平;推動企業子公司股權機構優化,促進資本運行質態的提高;完善項目評估體系,抓好企業決策程序規范和市場風險防范;完善綜合項目部建設,打造業主競爭實力;完善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考核,健全企業投資回報體系;完善人力資源用人分配機制,增強企業經營開拓和深層管理的活力。
第三,深化企業文化創新,對企業股東、董事、經營者、全體員工共同認同的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發展規劃,企業形象策劃,企業團隊意識,企業價值觀,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員工手冊和行為規范、行為準則、行為操守獎懲條例以及個人發展機會與空間等納入企業文化建設,使每個人懂得:個人的言行代表著企業形象,個人的行為操守必須符合企業文化要求。
3 創新部署
3.1 創新工作計劃
企業創新工作要結合解決企業自身發展的問題和“十二五”未來發展的謀略,實事求是地提出創新戰略、創新課題和創新規劃。
3.2創新工作互動
企業創新實踐要務實高效,增進企業內外互動溝通,相互促進和借鑒提高。
3.3創新工作循環
企業每年對創新工作總結交流,肯定成績,排找差距,總結得失,針對問題與不足,轉入下年創新循環繼續實踐努力。
4.結語
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科學發展。建筑企業創新活動要從解決影響企業發展的實際問題入手,著眼企業持續發展的長遠未來踐行創新實效,貴在堅持、重在提高,只要找準方向不停步,就能實現做實、做強、做大企業的“十二五”企業創新目標。